在河北廊坊种菇的老周种的是一种比较珍稀的食用菌杏鲍菇。杏鲍菇有一种淡淡杏仁的香味和如鲍鱼的口感,在市场上一直比较畅销。老周的杏鲍菇种的也不错,个个长得肥大粗壮,可老有一件事,让他耿耿于怀。
一到收获的季节,菇房里的杏鲍菇都是个大饱满,长势喜人,虽说老周看着挺高兴的,却还是另有烦心事。
一个棒子一斤干料,它的转化率50%,它就只能收到四两到半斤菇,所以产量和效益常常偏低。
一般种杏鲍菇投入一斤料,起码能产出1斤菇,可老周种菇只能收半斤。你要是以为他种的不好,那可就错了,看看他的菇房,虽说不太大,但完全是现代化的样子,空调、电暖器、风扇是样样具备,这样的条件完全可以满足杏鲍菇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投入,也带来了他的难题。
第一潮菇达到总产量的60%,第二潮菇只能达到20%,第三潮就只能达到10%,所以每一潮菇的产量都往下降低了。
每天耗费的差不多,可换来的产量不一样。收第一茬的杏鲍菇,能保证老周赚钱,但要收第二茬、第三茬的,可就要赔钱了。所以没等菌棒里的营养消耗完,老周就在采收完第一茬菇之后,把菌棒废弃掉了。
作为工厂化生产呢,它讲究一个循环,讲究一个缩短生长周期,在一年之内呢,尽量的增加循环次数,增加产量来提高效益,而不是呢,靠每一季的蘑菇多收茬数来增加效益。
虽然在杏鲍菇整个的120-130天的生育期里,能采收三四茬,但为了保证赚钱,老周只留第一茬。而且这第一茬收的杏鲍菇不仅产量高,长得也是整齐划一,品质卖相都不错。放弃了第二茬、第三茬的杏鲍菇,老周就将这时间转移到培植又一批新菇上,工厂里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等进行了精确的调控,给食用菌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我们是人为调控的这个条件来进行生产,所以我们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可以全年每一天都出菇。
虽说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实现了一年365天的栽培和采收。但是从现在的生产情况来看,投料一斤,只收鲜菇半斤左右,浪费还是挺大的。按照杏鲍菇正常的生物转化率100%这个指标,产量还差一半呢。所以每次丢掉一批菌棒,老周都觉得特别可惜,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虽然杏鲍菇在菇房里全年都在生产,可夏天要开空调,冬天要点暖气,一年耗费也很大。老周于是从各方面都开始了精细化的管理,总想着能多出菇出好菇,提高工厂化生产杏鲍菇的效益。
想解决杏鲍菇的生物转化率不高的事,老周决定从源头就开始抓。原来他用的菌种是固体的,听说液体的菌种,发菌能更快一些,老周就改用了液体菌种。
液体制种它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在短时间能够大规模的制成菌种。
液体制种主要是在密闭的发酵罐里进行,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养分,在这样无菌的生长条件下,液体菌种产量高,扩繁速度也快,几天的功夫就能长满发酵罐。
不过,除了制种的速度快,液体菌种还保证了纯度高,活力强。这样的菌种种到培养料里,菌丝也能很快就生长出来。
液体菌种生长速度比较快,像我们接种到菌棒里,六个小时就可以萌发了,萌发时全部变成白色。
用固体菌种接种,因为与培养料的接触面只有几个点,菌丝是从这几个点慢慢扩散的。而液体菌种因为是液态的,接种之后就流向了培养料的各个角落,萌发点多,萌发速度就会更快一些。
一般情况下,用液体菌种可以提高发菌速度,提高20-30%,这样的话就是对工厂化栽培来讲,缩短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就很有帮助。
液体菌种还因为发菌快,超过了一些杂菌的生长速度,在竞争中获胜,所以菌袋里几乎没有受到过杂菌污染,保证了杏鲍菇的正常出菇。
小菇蕾比原来快了近一周的时间,钻出料袋,密密麻麻地布满在料袋的上方。等到菇蕾长得大一点了,菇厂里又做起了疏菇工作。
把多余的不需要的蘑菇用刀修剪掉,剩下两到三只蘑菇,要选择两到三只菇型比较好的留下来。
就像果树疏果一样,树体能有足够的营养供应到果实上,保证结出来的果子又大又好。为了让杏鲍菇的品质更佳,疏菇也成了一项必须的工作。
杏鲍菇在从原基分化到蘑菇成长的过程中,它分化大量的原基要形成很多很多的小蘑菇,如果这些小蘑菇不梳蕾呢,它都不会长成大蘑菇。都是长成乱乱的小蘑菇形不成产量。
如果菇蕾多了,就会在菌棒里互相争养分和水分,而且挤得太密实,每个蘑菇都不会长得好。
互相之间有了挤压,形状也就不好了。
经过修剪,菌袋的每头都只留下两个菇型好的菇蕾,它们互不干扰,在养分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健康地长成,才能保证杏鲍菇的个体大,品质好。
用液体菌种发菌快了,缩短了杏鲍菇的培育周期;进行疏菇,保证了杏鲍菇生长的营养供应,杏鲍菇的长势也更好了。
可这一切的做法虽然使老周的杏鲍菇从产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可依然没有解决困扰老周的那个问题,就是不种二茬导致的菌料浪费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不浪费呢?
管理上去了,效益也跟着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老周却还是不太满意,每天看着丢掉的菌棒就觉着心疼。里面明明还有一半的营养,丢掉了就是损失。让菌棒多出菇,找回那损失的50%.老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们设想两头出菇就是提高产量,一头出菇的产量,它的转化率最多能达到50%,在我们现有的工厂里面,如果说我们两头出菇,它的产量、转化率转化率能不能提高到80%,甚至100%.
老周想着菌棒现在是一头出菇,能产出半斤杏鲍菇。如果能够两头都出菇,就能多转化一部分营养,也就提高了杏鲍菇的产量。
想是这样想的,这样做到底行不行,老周也还不知道。
后来我们就从另一头出菇,割口出菇解决这个问题。
厂里的技术人员试着在菌棒接种口的另一头,用刀划开了小口,开口处菌丝接触到空气,渐渐地也萌出了菇蕾,产出了蘑菇,没想到老周两头出菇的想法这么容易地变成了现实。
我们从另一头出菇的话,蘑菇是出来的,长的也好,也还可以,原来那一头呢,它也有一部分开始出菇,这样就导致两头出菇,两头都有产量。
既然菌棒的两头都能出菇,老周就用上了一头接种,两头开口的办法,开始做起了两头出菇的技术。老周在操作时也很注意,菌袋接种之后,要等到菌丝从接种的地方全部长满料袋之后,才同时从两头开口,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实现两头出菇的效果,而且两头生长出来的杏鲍菇获得的营养差不多,长的也就差不多。
可等着菌丝从一端布满菌袋的时间,老周觉着有点太长了,影响了工厂化生产的周期循环,于是,他干脆把菌袋设计成双头的,开始从菌袋的两头同时接种,这时,发菌的距离有了变化。
两头接种是这样,它是两头接种往中间长,它发菌和出菇是两个面的,形成两个面点出菇,如果这个单头出菇,它走一个面,同时点种,单头点种它发菌才发了1公分,这个都是3公分。
这下菌袋的两头同时开始萌生菌丝,菌丝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了。菌棒的两头都是用海绵塞做的封口,菌丝生长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空气,用海绵塞阻隔了大部分空气的进入,适量的空气从这两个进气口进入,保证了通透。
两头透气,形成对流,空气可以疏通,同时两边往中间生长菌丝。
菌料内部通透了,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了。而菌棒里发菌的距离短了,速度又快了,用上这两边接种的方法,菌丝长满袋料的时间就比原来一边接种缩短了三分之一。这又让老周工厂里的杏鲍菇又能早几天出菇,算下来,非常的划算。
两头点种20天就完成了全部发菌,而且菌龄在25天之内,是菌丝活力最强、生长最旺盛的阶段,菌丝没有老化现象,产量自然也跟着增加了。
因为它的发菌时间缩短了,菌丝没有老化,营养没有丢失,所以产量更高,所以说一倍的产量是这样出来的。
两头点种,双管齐下,菌丝在菌棒的两边同时生长,这就大大节省了发菌的时间。按照往常一样,工人们经过挠菌后,把菌棒放进了出菇房,等待出菇。可是这两头接种的菌棒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两头都萌发出来,而只有一头萌发了。
两头出菇,有时候两头它的生长不一样,也就是两头出菇它的速度不一致。
老周他们接种的时候,两头同时接种,就是想的要出菇一致、整齐,利于工厂化生产,集中采收。
在工厂化的栽培中,同步化生产非常重要,只有同步化了,才能缩短周期,经济效益才能提高。
为了尽可能的同步,其实,在接种的时候,老周就已经注意到了一各细节。
接种的时候第一是同时接种,第二是菌量要控制到一致。
能同步发菌,老周觉得两边的萌发速度怎么也不会差很多。再加上出菇的时候,老周也让温度从菌丝发育期的25度左右度降到了适宜原基萌发的18度,可菌棒在同样的环境下,还会出现不能同步出菇的情况?
老周想到了是不是在挠菌时出了问题。
所谓搔菌就是,菌丝达到一定的成熟以后,让它的局部轻微的受伤,受伤的时候恢复的时候就促进它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菌丝的生长时期叫营养生长,菌丝再结出蘑菇,就是生殖生长。一般在菌丝受到一定的创伤之后,就会刺激菌丝从营养生长转成结蘑菇的生殖生长。所以当菌丝布满菌袋之后,就要经过挠菌的这道工序,给菌丝一些刺激。
就是这道刺激,又让接种的两头,能够同步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原来是一头点种,一头挠菌;现在两头点种,工人就两面挠菌。
原来,在挠菌时菌丝从两头长满全袋时,正好将两头的菌丝接通了,环境也沟通了。在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下,稍有不一样的情况下,如果1头冒出了菇蕾,营养就会先往出菇的一方跑。
因为菌丝连在一起,这端原基已经形成了,那么就需要所有的菌丝输送,所以这段长得比较快,另外一段,缺少营养就就长得慢。
一头先出菇,就会抑制另一头菇的生长。如果赶在两头的菌丝接上之前,就能出菇,也许就能避免这个现象的发生。
就是在中间还有1公分没有长满的时候,我们就提前挠菌了,搔菌之后,让它各自形成子实体,形成原基,干扰性差同步性高。
因为菌丝没有长满,中间有一定的间隔。这时菌棒看着是一个整体,实际给分成了两家。各自形成原基、子实体,没连在一起,各自输送,互相几乎没有干扰性,就能够各自萌发、出菇,要是条件一致的话,也能实现同步出菇。
新的一批菌棒接种后,老周在两头的菌丝还没有布满全袋时,就提前进行了挠菌。10天后,老周进到菇房里,他看到了另他欣喜的一幕,菌棒的两头都钻出了杏鲍菇,老周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此时,老周的工作重点是给它们营造一个最佳的出菇环境了。
我们这个蘑菇,它是好氧性微生物,氧气是它赖以生长、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它就长得好、长得快。
在周年生产的菇房里,菌袋放的多,菇房里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较高,要是通风不好,就很容易形成畸形的杏鲍菇。所以就要加强通风,工厂里出菇房有大型的通风设备,给菇房通风。但是即使有这样的对流通风,室内还有死角。
小风扇是解决室内空气流动死角,因为整个空气,在室内的空气流动,它不像自然界,它有很多墙角它空气不流通,这样棒子挨着棒子,可是生长起来通风差了,畸形菇,小脑袋。
用上大型通风设备,再加上风扇的搅动,室内的空气均匀了、通风效果也很好。老周是做足了出菇期间的通风管理。不过,要是通风,时间也不能过长,因为,要是长时间和外界通风,室内的温度常常有变化,而杏鲍菇又是恒温结实性菇类,温差过大,不利于杏鲍菇的生长。
缩短时间,比如说每两个小时换风一次,靠少吃多餐来解决它换风的办法,解决温差的办法。
少吃多餐的放风管理,不仅保证了杏鲍菇出菇期间对氧气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影响杏鲍菇的生长温度。不过,有了这两个措施还不够,在出菇房里,还要常常保持雾气腾腾的状态。
一般来说食用菌都需要一个80-90%的相对湿度。
于是在工厂里,出菇室里不光加湿器开着,工人们还定时在地面上洒水,让水蒸发,保持室内的湿润。
通过对温度、湿度和通风的管理,给杏鲍菇营造出一个适宜出菇的条件,这双头出来的杏鲍菇,不光是质量好,产量也更高。经过老周的精心管理,双头出菇,也如愿地有了丰产的效果。
两头出菇在不增加太多的劳动力,它的产量有显着的改观,甚至是原来出菇的一倍,不仅使个体的产量增加了,还缩短了生产周期,加快循环,促进整体的增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周的努力下,一根菌棒生出了两头杏鲍菇。一下子解决了工厂化生产存在的菌料的浪费问题,提高了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一下子也提高了不少的产量,这下,老周心头上的那个结终于算是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