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正值风苏柳绿、雨润桃红的时节,山东德州通德酿造有限公司组织30余名优秀员工代表赴国家特大型企业——青岛海尔集团参观学习。走进海尔工业园,宏伟壮观的总部中心大楼、浓厚的海尔文化氛围,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大工业魄力的厂房,繁忙有序的工作气氛……在这里,参观者了解了海尔的前身、海尔的创业与创新,目睹了海尔从名牌战略阶段、到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的发展历史。通过参观学习,通德员工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深深地思考着海尔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厚重的海尔文化
漫步海尔文化广场,处处景观独具匠心,荡漾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渗透着丰富的海尔文化。
走进景色秀丽的海尔大学,仿佛来到人间天堂般的苏州园林。海尔大学是海尔管理人员的短期培训中心,日新轩、镂金坊、致远亭、曲水流觞、勺海等景观,将独特的苏州园林建筑造型风格与海尔文化相融合在一起,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来到海尔文化展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通过海尔发展历程中的照片、实物、文献、视频、通德员工详细地了解了海尔的发展历史。
令行禁止的海尔管理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风雨飘摇的画面——凋零的书页上印刷着当时工厂(青岛日用电器厂)状况的档案:商场退货、工厂停产、员工上班喝酒、产品积压、借钱修生产线。当时工厂管理混乱无序,外部市场一片凋零。
1984年2月,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后,由于缺乏管理,连续换了三任厂长,工厂经营状况仍无好转。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副经理张瑞敏出任厂长,带领员工走上了从零开始的创业之路。
张瑞敏上任厂长之后,为强化基础管理,制定了“管理十三条”,1985年厂里的1号、2号、3号文件内容都是关于违反“管理十三条”的处理决定。这给员工带来了震撼,更让员工恢复了对工厂的信心。
强烈的质量意识
1985年的一天,一位用户买了一台青岛电冰箱总厂生产的有质量问题的冰箱,于是给张瑞敏厂长写了一封投诉信。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张瑞敏厂长采取了一次震撼性的举动,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海尔“砸冰箱”事件。这一锤,砸掉的不仅是76台有缺陷的冰箱,更换醒了员工的质量意识,使海尔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第一枚质量金牌。
跨地区兼并的多元化战略
从1991年开始,海尔进入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一方面是“以海尔文化盘活兼并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创造市场”,进行产品创新。从此,国内18家亏损企业先后成为海尔的一员,并在兼并后依靠海尔文化与管理,全部实现扭亏为盈。如今,在国内市场,海尔已在青岛、贵州、大连、合肥、武汉、重庆、顺德等地建立了12个工业园,实现了做大做强,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冲击世界500强的胆略和气魄
从1998年开始,海尔步入了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实施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思路——第一个海外工厂在美国,第一次跨国并购在意大利,第一批冰箱出口到德国……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脚步从未停歇。
靠创新创造奇迹
最后,通德员工来到海尔滚筒洗衣机总装车间。在现代化的总装车间内,参观者所看到的是明亮整洁的厂房,摆放整齐的工作环境,员工在井然有序地工作着。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短短10年多时间,通过吸收借鉴世界滚筒洗衣机百年发展过程中的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按市场需求来设计新产品,使自身经过短短10多年就创造了国外品牌百年才能创造的奇迹,荣获“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160多个荣誉称号。
参观后的启示与思考
海尔创业28年来,传承创业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在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下,已经从一家亏空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球拥有8万多名员工的全球化集团公司,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企业是人,文化是魂。这是张首席的经典名言,也是对海尔发展历史的高度诠释。海尔的成绩是靠观念的创新取得的,也是靠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取得的,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是海尔扩张发展并成功的关键。这是海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同时,如何学习借鉴海尔的管理与文化,推动百年老字号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每个通德人所应面对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