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的紫菜养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漳浦沿海已有紫菜养殖,早期的紫菜坛式养殖,只是对潮间带紫菜坛(岩礁)上附生的紫菜加以人工管理,后来逐渐采用泼石灰清坛产紫菜,继而炸石造坛扩大养殖。上世纪的5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藻类专家曾呈奎先生验证了紫菜生活史,我省水产科技人员运用这个成果,开始大规模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室内人工培育和半人工采苗试验并获得成功,竹帘半人工采苗、养殖的模式逐渐兴起。60年代初全人工室内采苗技术研究取得进展,1964年由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及晋江、莆田等单位组成的“紫菜歼灭战小组”对坛紫菜人工养殖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开展了大量试验并获多项研究成果。70年代,牡蛎壳文蛤壳育苗新技术、台架养殖和维尼龙网帘养殖新工艺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从此,我省紫菜养殖由岩礁上搬到浮筏上,从人工管养发展为人工养殖。随着紫菜养殖发展规模的扩大,坛紫菜已发展为我省海水养殖的传统大宗、地方特色的优势养殖品种。 2004年全省坛紫菜养殖面积达12600公顷(18.9万亩)、产量39571吨;2005年有望超过20万亩。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坛紫菜科研、技术推广等的支持,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正在展开,坛紫菜的选育、提纯、复壮等科研和推广工作方兴未艾。为改变数十年来坛紫菜养殖品系仍然采用野生种源的状况,由上海水产大学严兴洪教授主持、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和厦门大学参加的“坛紫菜良种选育”国家“863”重大专题项目在我省实施,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及其大成水产良种繁育试验中心作为协作单位,共同参与了项目相关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及示范推广工作。经三年多的努力旨在建立一套快速而能有效地选育出坛紫菜良种的高新生物技术,选育出一批坛紫菜优良新品系, 这些优良品系在产量、品质、生长速度和延长生长期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良性状,正在我省逐步示范推广。
在选育出的30多个坛紫菜优良品系中,严教授主持选育出的坛紫菜优良品系“申福一号”经过三年的海区试验,增产效果显着(亩增产20%~40%)、3~4水菜品质改善,得到养殖户的认可和好评;加工企业也反映良好,由“申福一号”加工的机制菜也色泽好、碎菜率和孔洞明显下降。国家“863”专家组分别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10月,对该项目进行了中期和结题的现场验收,对该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好评。三年来“申福一号”坛紫菜累计试养推广2000多亩,目前许多养殖户纷纷要求扩大该良种的养殖规模。“申福一号坛紫菜”选育采用了放射诱变和细胞融合等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经克隆的优良性状稳定的纯系良种,因此育苗方法与传统工艺的主要不同点是必须用自由丝状体采贝壳,而传统育苗技术工艺是用种菜的果孢子采贝壳。为此,省水技总站大成中心正在加紧扩大“申福一号”坛紫菜的二三级扩培规模,以满足明年5000~10000亩大面积试养的需求。
普及新的坛紫菜育苗工艺和推广坛紫菜的良种,是提高坛紫菜养殖的经济效益和推动紫菜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申福一号”坛紫菜良种将为促进广大渔民增产增收带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