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胡润中国女富豪排行榜上,一位年届花甲的贵州妇女以10亿元身家名列第21位,这震惊了业界,她叫陶华碧。
乍一听到陶华碧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苦想半天,更有甚者听都没有听过,但是如果她本人站在你的面前,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就是“老干妈”的创始人。印有她肖像的“老干妈”系列辣椒制品日产43万瓶,畅销全国,远销数十个国家,由她一手创建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超过13亿元,年产值超过4亿元。
卖凉粉的意外收获
上世纪80年代初,陶华碧还是一名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镇卖凉粉的小摊主,几年过去了,陶华碧将小摊“扩建”为能摆下几张餐桌的“实惠饭店”,为了吸引食客,她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没想到竟大受欢迎。
于是,陶华碧白天开饭店,晚上在店里做好第二天卖的豆豉辣酱。
在这期间,尽管自己生活拮据,陶华碧仍然接济了附近学校的一名贫困生,学生感激地称她为“干妈”。
久而久之,“老干妈”的名号在龙洞堡叫开了。
“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豆豉辣酱,还开什么餐馆?干脆开家豆豉辣酱工厂算了!”一位顾客半开玩笑的话却触动了陶华碧。
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主营豆豉辣酱等佐餐小吃、调味品。由于豆豉辣酱越卖越好,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终于办起了辣酱加工厂,在乡邻们口中叫了多年的“老干妈”开始作为产品品牌出现。
可是,大批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又亲自把辣酱送到贵阳市的各个副食品经销商处“试销”,一周之后,订货电话纷至沓来,“老干妈”的销售网络得以辐射整个贵阳市。水深水浅已经试出,“干脆,我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公司吧!”
1997年11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一个辣酱作坊几经“扩大产能”,终于走上了公司化发展之路。
公司管理力不能支
当一位出身草根、文化水平有限的“老干妈”,不得不面对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时,习惯了事必躬亲的陶华碧明显感到力不能支。产供销问题、财务报表、人事管理,工商、税务、城管等“外事活动”让这位中年妇女应接不暇。
她想到了接班人问题,长子李贵山就此接过了家族企业的权杖。高中文化的李贵山从部队转业后在地质队工作,并未直接参与“老干妈”的经营管理,而在老干妈“公司化”之后,他看到母亲的难处,决定辞职下海,出任公司总经理,“老干妈”二代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公司陆续引进了几个大学毕业生,发展成为管理骨干。
“老干妈”也同样遇到了“商标之惑”。这家诞生于中国乡土、一直依靠自身积累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草根公司,在李贵山寻求走向全国之路时,层出不穷的仿冒品成为巨大的绊脚石。
1997年,“老干妈”的名号在贵州省内已广为人知,但李贵山意识到,公司化的“老干妈”要摆脱昔日小作坊的身影,必须尽快注册商标,才有可能使区域性的豆豉辣酱打进全国主流化调味品市场。
在此后的3年间,李贵山先后数次提出“老干妈”商标注册申请,却连遭失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以“‘干妈’为普通的人称称谓,故‘老干妈’用作商标缺乏显著特征”为由驳回了李的申请。
漫长的商标注册申请过程,使“老干妈”丧失了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最佳时机和基本手段,因而陷入了被侵权假冒者肆意围攻的噩梦之中。有关专家认为,老干妈致命弱点在于,它并没有特别高的技术含量,只有特殊工艺和配方,因而在品牌名称、外包装方面很容易被仿冒。
自1997年以来,仿冒“老干妈”的产品多达五六十种,造假地遍及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及贵州本省等传统食辣区。
“草根”的普遍问题
围绕“老干妈”的商标之争远未结束,同处贵阳的“老干爹”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X干妈”企业依然让“老干妈”无可奈何。
这些草根品牌的共性在于:有市场前景、但可复制性强。以火锅连锁企业“小肥羊”为例,虽然身为行业“一哥”,但就在其总部包头,另一家名为“小尾羊”的火锅企业正在复制着“小肥羊”从包头到全国的发展路径,其营业额稳居行业第二。“老干妈”和“小肥羊”都属于拥有“独家配方”的“一招儿鲜”食品企业,只有在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长期领先的前提下,才能在行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2002年之后,一些知名的国内品牌如太太乐鸡精、湾仔码头水饺等相继被雀巢、通用食品等国际巨头收购于麾下。2006年,“小肥羊”引进了境外投资者,在业内展开了一系列收购兼并活动,并且确定了海外上市的时间表。同样从“路边摊”起家的“真功夫”中餐连锁也于日前引进了今日资本等投资者,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加合理。“小肥羊”和“真功夫”都在做着“去家族化”的努力,而“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却在做着类似“国王分封贵族”的事——一种权力更加分散的家族企业结构。
多年来,老干妈一直坚持自我积累滚动式发展,虽然资金链运转顺畅,但增长缓慢。在传统行业纷纷“资本化”的今天,偏安西南的“老干妈”仍然走得“又稳又慢”,前途并不明朗,与之情况相似的还有河南的“王守义十三香”。这也是当今中国“草根品牌”的普遍问题。